“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只要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经验,所谓成功无非就是这四点: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心孩子的智力和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与此同时,中国式家庭教育却长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问题,那就是:父母自负所带来的悲哀。
为什么要教孩子“好”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对于教孩子“好”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说“你真好”或者“你不好”,把“好”作为教育的标尺。具体来说就是听话,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做事。
在塑造这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剥夺了他们构建自我的独立空间——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形象,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一种片面强调儿童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学校选了三个好学生,为什么十个就有七个是女生?所谓的“优秀学生”中,为何从来没有调皮的孩子呢?这其实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加活跃,女生也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他们不吵闹,不惹事,完全符合我们社会认可的“好”孩子的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觉得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经常被老师教导,但每次受到批评,他们都能立即振作起来,继续调皮。因此,他们的抗“击”能力要比那些“好”的人强得多。
为什么孩子心胸狭隘
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围墙式”家庭教育,校园也不再是校园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孩子们拥有比以往更好的老师和硬件。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心胸狭隘?他们只关心周围的事物,而他们却为国家的未来和人类的理想而奋斗的志向,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经找到了,很难找到。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增长上,所以我们没有时间给孩子灌输英雄理想。国际上,中国家庭高度支持学校教育是公认的,但这种对知识的高度重视也是孩子心胸狭隘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孩子不想回家
大多数家长谈“概念”“孩子”被简化为“学生”,孩子的生活就这样被压缩成一个方面,换来的成功,代价太高。我们应该牢记,“孩子”这一概念的内涵远非如此。大于“学生”。孩子除了在学校当好学生外,还需要在家庭、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
因此,家庭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为孩子们打造的“家”,也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是一座“文明监狱”,而父母只知道如何过日子。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些家长总喜欢陪孩子写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总之,孩子应该适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适合孩子,这是一种互动,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家长长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搞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是围绕着学校进行的,却牺牲了很多培养孩子素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帮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这样你就有机会玩转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以用“共同决定”的方法来诱导他: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玩”,告诉他你的成绩是否足够好,或者你是否喜欢玩电脑。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但是每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仅能培养独立性,孩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加努力地去做“必须做”的事情。
“不听话”不一定是坏事(专家观点)
其实,孩子有时不做父母要求做的事,也不听父母的话,这是孩子身心的特点发展。有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如果不反抗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反抗行为也很明显。更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每天都能吸收大量的信息,人和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最宝贵的创造个性,这将给父母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做过如下实验:他追踪到了青春期100名2岁至5岁有强烈抵抗倾向的孩子和100名没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调查发现,84%的前者意志坚强,有自己的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后者只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到问题时无法做出决定,无法独立承担责任。这项研究表明,叛逆行为较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志,而这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