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而且血管瘤的类型也很多,对宝宝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如果还在生长,就要考虑介入治疗。如果停止生长,正常情况下会慢慢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

新生儿血管瘤是儿童的常见病。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是残留胚胎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葡萄酒色斑,又称火焰斑、毛细血管扩张痣、葡萄酒色斑。它是由于先天性毛细血管壁薄弱,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所致。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一片或数片淡紫色、淡紫色、红色斑块,边界清晰;它们大小不一,不高过皮肤,按压时容易褪色,经常流泪,当用力或洗澡加热时,颜色会加深。多发生于额头、鼻梁、颈后、后枕头皮、眉间等部位。多为单侧,偶为双侧,有时累及粘膜。大多数发生在额头、鼻梁、眉间、枕后部的葡萄酒色斑在2岁之前就可以自行消失,不留痕迹,不需要治疗;更大、更广泛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其表面粗糙,可能有疣状或结节状。尽管许多葡萄酒色斑可以消退,但并非所有斑纹都能自行消退。

二、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单纯性血管瘤。一般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1-2岁内长到最大,然后逐渐消失。刚开始褪色时,颜色变深,中心出现色素减退和各种大小的浅灰色斑点,并逐渐扩大。病变逐渐变薄、变平,最终完全或大部分变成萎缩性疤痕。皮损多为单发,为圆形、半球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良性斑块。它们的大小从一粒米到草莓大小不等,有一些甚至可以覆盖一侧或整个肢体。其边界清晰,质地柔软,呈红色或紫色,按压时可褪色。若损害广泛,损害深部或底部有毛细血管瘤,有时可合并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混合性血管瘤。

三、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出生后或出生后不久,也有发生在1岁以后。皮损一般较大且生长缓慢,多发生在头皮和面部,常累及口腔、咽和颊粘膜;它们呈圆形、扁平形或不规则形,是高出皮肤表面的柔软的、大小不一的凸起肿块,受挤压后能收缩,有弹性。此类血管瘤可发生于内脏器官,如肝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在肌肉和骨骼之间,为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和紫癜。这种类型的血管瘤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出血越频繁,血小板越低,就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脑出血、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等,可危及生命。

四、混合性血管瘤。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管瘤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种血管瘤为主要表现。

预防小儿血管瘤、避免早产是关键

相比之下10年前,我国早产儿发病率增加了近一半,早产儿出生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远高于足月新生儿,间接增加了新生儿血管瘤的机会。美国《血管疾病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早产儿患血管瘤的风险是足月儿的两倍。大多数新生儿血管瘤患者的雌二醇水平较高,而雌二醇水平升高的原因有很多。

“现代人压力很大,高龄女性越来越多,宫内着床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环境、饮食、药物的改变,怀孕女性容易发生早产。”专家指出,新生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发病率上升与这些因素有一定关系。推荐孕妇应放松心情,规律饮食,避免早产。

此外,她提醒家长,新生儿的血管瘤通常要到出生后1个月才会出现。等待。一旦发现类似的红痣或小疙瘩,应从按压后颜色变化、是否向外突出、是否有毛发等来判断,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