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准妈妈一样,专家在怀孕的时候最怕生病,总是尽力保持健康。根据我的经验,孕期疾病的预防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根据这些疾病的发生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来看看专家整理的孕期常见疾病清单。

Top1:痔疮

发病率:76%

痔疮是一种慢性疾病,孕妈妈有痔疮的发病率可高达76%左右。这是因为怀孕后,随着胎儿一天天长大,长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腹内压升高,影响血液回流,导致痔静脉充血、扩张、弯曲。成团,从而形成痔疮。

专家提醒您:防治痔疮有好方法

痔疮初期,主要是依靠饮食,不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葱、蒜等,以及油炸食物,少吃难消化的东西,以免引起便秘,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膳食纤维,如马齿苋、芹菜、卷心菜、菠菜、木耳、黄花菜以及苹果、香蕉、桃子、梨、瓜类等。要多喝水,最好喝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早上起床后。这样可以避免便秘,减少硬便对痔静脉的刺激。如果发生便秘,还可以多吃一些含有植物油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等。为了不引起便秘,可以口服或外用少量泻药,比如蜂蜜、开赛露等。不宜服用大黄、番泻叶等泻药,以免引起早产。

孕妈妈可以早晚散步、做体操,可以提高产后睡眠质量。猫王在床上休息时高出 20-25 厘米。避免长时间坐着和站立,适当增加休息。卫生纸要柔软、干净,脱出的内痔要及时清除。还可以进行肛门收缩练习。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提肛运动,每次30次,可以加强肛周组织的收缩力,有利于肛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定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厕时不看书报。

一般来说,产后痔疮是可以痊愈的。即使需要手术,医生通常建议等到分娩后才进行。

Top2:妊娠糖尿病

发病率:60%

根据国内资料,患有糖尿病的孕妇胎儿出现先天畸形的概率为2 - 3次。此外,约3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10年后转为慢性2型糖尿病,最终发病率达60%。

专家贴心提醒:糖妈6大饮食原则

原则一注意热量需求

前期无需增加热量怀孕期间,但中后期需要根据孕前所需热量,再补充300卡路里/天。因为减肥可能会使母体酮体增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怀孕期间不宜减肥。

原则二注意膳食分配

为了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避免酮症的发生,膳食的分配非常重要。因为一次吃大量的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而且当妈妈禁食时间过长时,很容易产生酮体,所以建议少食多餐,分次进食。每日摄入量为5-6餐。尤其要避免晚餐和第二天早餐间隔时间过长,所以睡前要补充点零食。

原则三摄入正确的糖

摄入糖是为了提供热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避免酮体的产生。不要误以为不吃淀粉就可以控制血糖或体重,而干脆不吃饭;相反,尽量避免含糖饮料和含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冰糖、蜂蜜、麦芽糖的甜食,以免饭后进食。血糖快速升高。必要时可加少许代糖,但应使用对胎儿无害的安赛蜜。建议您尽量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未精制主食,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如:用糙米或五谷米代替白米,选择全麦面包或馒头, ETC。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早晨血糖水平较高,因此早餐淀粉类食物一定要少。

原则四注意蛋白质摄入

如果孕前已经摄入了足够的营养,孕早期不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而需要孕中期和孕晚期每天增加蛋白质6克、12克,其中一半必须来自高生理价值的蛋白质,如:鸡蛋、牛奶、深红肉、鱼、豆浆、豆腐等其他豆制品。每天最好至少喝两杯牛奶,以获取足够的钙,但千万不要把牛奶当水喝,以免血糖升高。

原则五注意用油

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减少煎、炸、糕点食品、动物皮、肥肉等。

原则6 多摄取纤维

在允许的量内多摄取高纤维食物,如:以眉粉代替白米大米或五谷米,增加蔬菜摄入量 3、吃新鲜水果代替果汁等,可以延缓血糖上升,有利于控制血糖,有饱腹感。但不要无限量地吃水果。

Top3:牙龈炎

发病率:50%

临床发现,孕妇牙龈炎的发病率高达50%。

专家提醒,孕期牙齿保健非常重要

如果想安全度过孕期,孕前应到口腔科进行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并及时治疗原有牙龈炎症;孕期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每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使用软毛牙刷。应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食物、蔬菜和水果。

Top4:霉菌性阴道炎

发病率:15%

孕妇是霉菌性阴道炎的高危人群。其原因是:怀孕期间性激素水平升高,使阴道上皮中的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发生变化;同时,肾糖阈降低,尿糖含量升高。这些都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据统计,约1/3的孕妇阴道内有念珠菌,发病率约为15%,而普通健康女性阴道内念珠菌率仅为10%~20%。

专家贴心提醒:孕期霉菌性阴道炎应尽早治疗

孕妇患病后,阴道内的念珠菌极少能上行子宫颈,穿透宫颈管。胎膜感染胎儿,引起早产。另外,胎儿由母体阴道分娩时,也有可能感染念珠菌,常引起或念珠菌病,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它是由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有些婴儿还可能在肛门周围出现念珠菌性皮炎。可见,为了避免胎儿感染,孕妇患霉菌性阴道炎后应积极治疗。治疗宜采用外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