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所以才会努力教育孩子。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保持在起跑线上,为孩子规划了美好的人生。

“为孩子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身边很多家长朋友,为了让孩子保持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想尽办法去教育他们。但遗憾的是,由于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盲目从众”的心态,一不留神,就会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犯下这样的“七宗罪”。

七宗罪之一:溺爱杀天性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名列前茅。英石。这种溺爱是人性中一种变态的爱情心理。当这种变态的爱被放大时,温柔就变成了枷锁,爱情就变成了陷阱。

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把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 p> p>

父母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开始,父母就开始命令孩子学汉字、背诗词、练算术,不顾孩子贪玩的天性。一味的命令式教育,留下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坚持、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

七宗罪之二:心理暴力与人格扭曲

有一点关于教育的故事:孩子拿自己的画给父母欣赏,中国孩子会说:看,我的画像吗?外国孩子会问:你看,我画得好吗?

“喜欢”和“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提问方式,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跃然纸上。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毫无疑问缺乏创新力、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精神暴力的教育,旧的观念还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当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在他们身上时,今天的孩子所享受的待遇是多么可怕将会!

七罪之三:物质刺激n 变相诱导

在中国家庭中,在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并不陌生。据了解,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独特的王牌:

所有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

如果进入排名前三,奖励100元。

这些方法各不相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对人生观的追求转化为物质的贪婪时,我们从哪里开始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对金钱的变相诱导。崇拜。或许正是从这一刻起,腐败大幕悄然拉开

七罪之四:灌食教育、体罚同谋

中国家长也有过这样的理由自古以来:不打败自己就p、成不了才、棍子底下养不出孝子等等。

结果被棍子打出来的父母还用棍子打孩子,而那些被棍子打出去的老师仍然用棍子打学生。

谁都知道,一味追求成绩的填鸭式教学是错误的,但对于等待好成绩等待红眼的家长来说,他们无法控制。放学一放下书包,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不是吗?去学习,去玩吧!

这是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也几乎每个人都遵守的。

七宗罪五:日复一日的改变跟风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父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很好,所以就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将来当高官;明天如果他们想写一本书,如果赚了钱,你就会买一堆文学作品,让你的孩子努力写文章。

当然,父母自身素质不同,而且相应的做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便如此,中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影响很大,缺乏长远、阶段性考虑,或者有针对性而失去方向等等,日夜改变行为,却屡见不鲜。

七宗罪第六:缺乏沟通、冷漠

经常能听到家长说:终于放松了,儿子住学校了,学校老师会好好教育孩子,我们应该休息了。

p>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默契,差异就诞生了。

一方面,孩子成长迅速,人际交往诸如此类的关系新的环境、新的朋友不断地建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陌生。他们常常不见面,见面后也只是说几句客套话。最终,孩子变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七宗罪之七:过高的期望成为工具

《我们那时候穷,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你要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至少是这样孩子小时候就是这样: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

这似乎是中国父母对孩子唯一的期望。于是,他们从帮助孩子选小学开始ls,甚至还牺牲别人的钱去重点中学。那么,当孩子考上大学后,回家问父母,我该填什么志愿呢?

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孩子被动地听从父母的命令,逐渐加深了被同化的倾向,最后只会向父母提出要求,直至成为父母实现未实现理想的工具。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各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和成长孩子。努力为人才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是我们紧迫而不可推卸的责任。